聚焦: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真本事,一技在身,就业有信心!​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一技在身 就业有信心——职业学校千方百计教学生真本事》的文章报道了各地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真本事的经验。有的职校为学生提供远程培训、线上指导;有的则与企业合办培养人才定向班,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他们更容易就业;有的职校还给优秀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比赛促进实践,让学生一技在身,就业有信心。






培养学生真本事,职业学校应该主动作为。要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提升人才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吻合度和前瞻性,改变以往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供不适求的现象。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倡导职业教育要始终瞄准产业需求,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真本事应该是就业有能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保障。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的纠偏。如有的中职学校存在“普教化”情况,搞应试教育,把中职办成了“第二高中”,并以此作为宣传学校、招徕学生的招牌。通过搭建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鼓励有条件的职校生对口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乃至本科院校无可非议。但如果职校把升学作为唯一终极办学目标,那就剑走偏锋,步入歧途了。

培养学生真本事,是对当前职业教育“大赛化”倾向的矫正。展示成果,树立形象,惠及每一个学生,普遍提升技能水平,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初衷。然而个别职业学校丢掉了技能大赛的宗旨,为了“抢金夺银”,在新生入校伊始就物色有潜力的“苗子”,让他们脱离正常的教学班,“圈养”起来。继而集中最优秀的教师,停课给选手指导。大赛成绩成为其办学成功的标志。重点培养大赛精英,其代价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受到影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笔者认为,真本事是对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优质人才资源生动形象的准确描述和高度概括。

让学生“德技并修”,具有真才实学,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应该成为职业学校的常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职业院校既应注重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立身之地。

2020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其实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就业何时“易”过?可能“易”吗?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员工难的“两难”问题揭示了就业难的实质:没有真本事,就业之“难”就是绝对的、永远的;有了真本事,就业之难就是相对的、暂时的。换言之,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学生一技在身,就业就有信心”。因为无论国家战略还是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都有着强烈的呼唤和需求。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因此,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千方百计地狠抓学生就业竞争力。

(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许夕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民日报】职业学校千方百计教学生真本事 

一技在身 就业有信心


图片


 为了稳定和扩大就业,各地职业学校创新方式方法,帮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实习机会,促进就业。有的职校为学生提供远程培训、线上指导;有的则与企业合办培养人才定向班,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让他们更容易就业;有的职校还给优秀学生提供比赛机会,以比赛促进实践,让学生一技在身,就业有信心。

课程网上教,学生云学技


  “屠老师,我想给《宝贝宝贝》这首歌编个伴奏,自己拿不准,您帮我看看呗。”正在幼儿园实习的刘斯曼,给他的职校班主任发了一条信息。

  “没问题!”班主任一口答应,不仅帮助刘斯曼完善了编曲,还让他将编曲的笔记和演奏视频一并发来,详加指导。

  刘斯曼是一名中专应届毕业生,在西安市新城区西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除了每天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5名老师还组成小组,在专业技能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刘斯曼的班主任说。

  校长黄纯介绍:“我们的学制是‘2.5+0.5’,两年半在学校学习,半年实习。今年疫情对实习造成了影响,影响最大的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校积极与学生实习所在的幼儿园对接,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状态。”

  受疫情影响,幼儿园没有开园,同属学前教育专业的郭嘉慧一开始挺担忧,“顶岗实习能学不少东西,是就业前的铺垫。不能顶岗实习,这可咋办?”后来她发现,云上课、云实践一定程度上补上了遗憾。

  学校和幼儿园定期发放学习资料,每天开设直播课程,幼儿园在职员工带实习生一道处理工作。“我们作为辅助教员,与幼儿园在职老师一起编排手指舞,做成短视频发给学生和家长们,可受欢迎了。云学技,不松劲!”郭嘉慧高兴地说。

  提起近4个月的网课经历,职校舞蹈老师赵娟说:“以往教舞蹈课都要在课后检查学生练习,我们把这叫作‘回课’。学生们很喜欢网课这样的形式,每个人都发自己的训练视频给我,回课率比以前高不少,我也能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单独‘开小灶’,效果挺不错。”

  “他们都挺主动,自己也想了不少办法。”赵娟说。原来,几名职校学生组建了微信群,在群里拉起模拟课堂,每个人轮流当老师,其他人扮演学前儿童,模拟以后走上岗位在教学实操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还要统一点评讨论。

  黄纯介绍,“学生处老师对所有正在实习期的学生定期回访,目前大多数学生留用实习单位的机会都很大。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正在与学生实习所在的幼儿园积极接洽,看看等开园后能不能适度缩短实习期,让他们毕业后尽快转正。”

校企搭平台,求职机会多


  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混凝土泵送机械分公司车间,灯光从天花板上打下来,把一台巨型混凝土泵车照得锃亮。

  一个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顶岗实习生顺利完成了主泵拆卸任务。得到实习指导老师的表扬,小伙子沾满液压油的脸上难掩兴奋。这个小伙名叫刘锦涛,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是该校为应届毕业生创造的求职机会。

  中联重科安排各部门熟练工,担任学生们的实习指导老师,领着大家学习实操技能、适应工作环境。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将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打分。实习分数,直接关系着求职者能否顺利入职、是否有机会去到心仪岗位。

  “顶岗实习离入职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非常关键。学校搭的平台好,自己也得加把劲,才能拿到‘入场券’。”刘锦涛说,中联重科售后服务岗是他的目标。受疫情影响,今年顶岗实习的时间比往年减少了两个月,他也更加珍惜这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跟着车间的老师傅一点点摸索。4月8日实习至今,一天都不缺勤,丝毫不敢懈怠。

  求职,不是临到眼前才匆忙准备。3年来,刘锦涛的脑海中紧绷就业这根弦,时常思索毕业后的出路。

  2017年,他的高考分数高出三本线四五分,没有执意填报本科院校,而是奔着湖南工业职院来。“我感兴趣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学校较有优势的专业,就业前景也很好。我打定主意,把它作为第一志愿。”刘锦涛说。

  如愿以偿后,刘锦涛不仅抓学习,还经常参加关于创业就业的社团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求职技能。大二下学期快结束时,学校和中联重科共办的定向班面向学校选拔。这是为中联重科培养人才的定向班,学生入职后收入也不错,很有吸引力。专业成绩在班上排前十的刘锦涛也报了名,经过笔试面试顺利入选,离就业梦想更近一步。

  “进入定向班,加了不少课。”刘锦涛回忆道,上个学期,在学校原有课程外,来自中联重科的老师们对学生们开展技能教学。日复一日,十分充实,“课程结束后,我们又经过了一轮筛选,考试合格的同学才能参加顶岗实习。”

  过几天,实习成绩将正式公布。根据目前企业反馈给学校的情况,刘锦涛在拿到毕业证后,将签约中联重科,顺利入职他心仪的售后服务岗。这名年轻人对自己以后的路充满信心:“我的努力没有白费,面前的舞台也更广阔。期待职业生涯从这里出发,遇见更好的未来。”

比赛促实践,就业有信心


  “法棍的面粉要打到八九成筋,手法还得快,防止面团温度过高。”黑龙江省牡丹江技师学院烹饪(中西面点)专业学生张坤鹏一边说着,双手也麻利地揉个不停。随着面团撞击案板的声音越来越响,他挂着面粉的眉毛逐渐扬了起来。

  “初中毕业后,两年内换了三四份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安身立命之本。”2015年中考失利,16岁的张坤鹏选择了“出去闯闯”。之后的两年间,他辗转几座城市,卖水果、送快递、在工地搬砖……“一天能赚百八十块钱。”张坤鹏说。

  3年前,经过一番考量,张坤鹏想要“重返课堂”。“同样累一天,为啥要做自己不爱做的呢?和亲朋好友商量后,我决定投身‘面点事业’。”张坤鹏笑了笑,“我打小就爱吃点心,而且烘焙师市场需求量大,收入也不错,干得好同样能成‘大师’。”

  时至今日,凡事刻苦用心对待的张坤鹏,在校获得多项荣誉。疫情期间无法返校,张坤鹏用自己打工赚的钱购置了烤箱、刻度杯和发酵布,相当于把学校的实训室“搬”进了乡下老家。他勤奋练习,为参加今年的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黑龙江省选拔赛做准备。“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能代表学校比赛是我的梦想,而且比赛和实习的作用类似,都能磨炼我的实战能力。”

  张坤鹏的学制是五年——课程学习、顶岗实习各占两年半。今年春天,本可以开始“顶岗实习”的他,还是选择先全身心准备比赛。“虽然在家备赛也没松劲儿,但还是希望能赶快回学校。”张坤鹏说,“学校的课程指导更密集,设备条件也更好。”

  “平时上课基本是早八晚五,一周五天,周末不休息是常事。”张坤鹏介绍,课上老师会手把手地“抠”细节,手法、用料、时间、火候,指导面面俱到,口感、观感、气味、营养,要素缺一不可。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组建了‘空中课堂’,老师远程线上指导,亲朋好友做起了‘试吃评委’。”说到这,张坤鹏难掩骄傲,“我现在会做十几种拿手面点,亲友们试吃后都对我的作品赞不绝口!”

  对于未来的就业,张坤鹏说“很有信心”。不仅是对学校推荐的就业渠道有信心,更是因一技在身而自信。

   

来源:人民日报


往期经典回顾




来源 | 职教帮(微信号:zhijiaobang)

声明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