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命题


在新经济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背景下,
社会经济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结构
和人才规格
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高职工科教育面临着时代挑战亟待变革,
“新工科”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



-前 言-





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结构和人才规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科结构与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发展重构,全球工程教育面临挑战与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工程技术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从未停止,从1989年的《华盛顿协议》到2001年《悉尼协议》,再到2006年《都柏林协议》,各类工程技术教育的培养标准不断发展演进,并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技术教育界达成共识。


2016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为推动中国工程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2017年教育部号召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教育界、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热烈参与,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


其间提出的“新工科”概念,对我国当前工程教育的问题全面反思和全领域提升,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两年来的学术热点。然而,不论在高职教育的研究中,还是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中,却极度缺乏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


那么高职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新工科”?高职工科教育面临怎样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挑战,又如何把握其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本研究着力探讨并回答的问题



-高职“新工科”-

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工程教育面临着工程“新业态”的重大挑战。


同时,我国现行工程教育面临着思想观念桎梏、伦理教育被忽视、校企协同机制缺失、师资偏向理论化而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较低等弊端与多重瓶颈。


在新经济新业态的时代背景与工程教育的现实瓶颈之下,工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面向新工业、新经济的“新工科”教育呼之欲出。


2017年以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新工科建设研讨会等专题学术会议相继就工科教育改革问题深入探讨,会议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


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等政策措施进行推动,成为新阶段工科教育改革的理论方向与行动指引。


在此号召下,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开展新工科建设,从新技术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内涵的重新界定,到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审视、深度产教融合、教学内容革新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工科”教育在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改革如火如荼。


然而,这边,作为培养工程、科技领域专科层次人才的高职院校,不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推进中,几无身影。


高职院校在“新工科”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进程中,并未如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探索与试点创新,甚至都没有引起高职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相应的关注。



那么,作为工程教育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其工科教育是否也面临势在必行的改革?“新工科”之于高职教育,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高职教育是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


“新工科”的提出,也暗含了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工科教育的反思之意。


当前工程教育所面临的弊端和挑战,“新工科”所提出的改革理念与方向,对高职教育而言是同样适用的。


为何“新工科”教育改革没有如本科院校一样引起关注和行动?


究其原因,高职院校的习以为常: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是高职院校的本质要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新经济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和扩充专业内涵,本来就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因此对于“新工科”这一概念的敏感度和迫切度不如本科院校那么强烈。


也可以表述为,高职院校虽然没有提出“新工科”,但却一直在实践“新工科”建设的内容,因此在这次看似轰轰烈烈的“新工科”建设热潮中表现平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点结论:其一,高职工科教育面临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求,如工程教育一样面临现实挑战与自身缺陷,亟待推动“新工科”建设。


其二,事实上,高职院校正在践行“新工科”建设,但不愿使用本科惯用的“新工科”字眼,同时也尚未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其三,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学科发展路径上的不同,决定了“新工科”建设应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和路径。


由此,“新工科”之于高职教育,是切切实实的真命题,在这一命题之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高职工科教育面临怎样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挑战,又如何把握其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



-高职“新工科”-

教育发展的变革维度






为应对高职教育的时代挑战与现实瓶颈,高职院校工科教育必须引入人才培养新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职“新工科”教育,为新兴工科产业发展和传统工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高职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更新高职教育结构,提升高职整体水平的过程,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实现变革。


01

对接产业需求:构建高职“新工科”专业结构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开展经常性的市场调研,是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关键。



专业要实现与市场的深度对接,一要建立由政府牵头,产业学校共建产业需求云平台。二要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建设三方共建的产业需求云平台,形成产业在前沿技术、专业规模、岗位需求等方面的大数据,既可为政府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又可为高职院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全面、实时的信息。


通过持续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由学校、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调研队伍,深入行业、企业,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及职业岗位新要求,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


向专业建设委员会提供专业建设及诊改意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标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凝练特色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


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提升学校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提高新工科专业精准服务地方新兴产业的能力。


基于对工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持续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定位和特色,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主动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既要对接区域新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


又要更新改造传统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还要考虑现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孕育形成新兴交叉专业。


02

通识与跨界:重构高职“新工科”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变革,人才规格的内涵也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需求。


“新工科”人才的“新”体现在,一是多种技术技能的交叉融合,如机器人专业人才,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机电专业知识技术,还需要电子、计算机等多种交叉技术。


二是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叠加,技术人才也需要有良好的沟通、理解与问题解决能力,产业的加速变化,对学生迅速适应和调整岗位能力要求更高。


03

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具备的能力


基于时代和未来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高职教育要更加注重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实践创新性课程和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拓宽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培养的宽度与广度。


一是开放课程打通专业界限,根据专业人才核心能力设置少而精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根据专业群职业能力需求设置辅修课程,让专业群相关专业学生辅修,甚至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其他工科门类学生辅修。


二是面向全校开设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不仅仅包括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还涵盖了各专业人才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已成为所有专业的通用技能。


三是跨界融合打通各个环节,打通课堂内外、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各个教育环节,促进跨界融合,从而实质性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


04

加强师生互动:优化高职工科教育的人文环境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工科学生的未来使命不完全是伏案绘图或者编写代码等单一技能,还需要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人文、艺术的熏陶,因此优化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学校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更有赖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和努力程度,以及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共同形成的互动过程,而后者正是人们所忽视的,而这些也正是现行高职教育的薄弱之处。


当前教育改革焦点过多地关注财政、管理、结构和制度规则,然而对于师生互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改进很少。


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推进新工科建设,必须着眼于未来岗位链对知识的需求,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必须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生学会学习;必须着眼于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及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要让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推进新工科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持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诊断及改进工作,聚焦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信息化五大要素,构建完善学生、老师、雇主、校友等共同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培养质量诊断与持续改进体系。



往期经典回顾



来源 | 文章节选自《教育学术月刊》;本文作者:朱雪梅 柯贞金 | 转自中德职教产教融合联盟公众号     

声明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