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考察维度
目标定位的“准确度” 对于整个活动而言,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主要参照教学目标进行评判。如果活动目标定位准确,则活动个体具有明确的行为指向,群体间的行为有大致统一的步调,此时,活动能在三维目标方面促进活动主体的发展,顺利推动活动的进程,并且能自然地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看课堂活动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看课堂活动是否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主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开展的切入点。第二,看课堂活动是否体现与教学目标的吻合性,尤其看是否强调活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取向。第三,看课堂活动是否承载了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主体的基本内容。 任务安排的“充实度” 教学目标的落实依靠任务的驱动。因此,活动的任务安排须体现一定的充实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安排的活动对全班学生是有效的,让大多数学生能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状态,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活动;安排的活动内容是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科现实中的真实性问题。 活动任务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分工情况、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的数量、任务完成的质量、完成任务的时间等。通常情况下,在任务分工合理的前提下,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较高难度和较多数量的任务,则认为活动的任务成效好。但要达到这个要求,就与教师安排任务的充实度有关。教师要适当地对活动主体进行分工,要正确评估活动主体的能力、水平是否与任务匹配,充分估计活动完成的时间是否恰当,任务的要求是否符合教学情况,任务的完成条件是否满足等。活动的充实度并不表现为活动的频繁度,而是重在活动的实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为达到目标而处于高认知水平的状态,即体现在活动的“质性”要求。 主体参与的“充分度” 观察活动主体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从学生个体来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外部的活动和内在的心理两个层面,但是内在的心理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所以,观察活动主体主要通过主体表现出来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外部的活动状态来进行。活动主体的观察点为学生个体学习行为,包括学生提问、学生发言、学生操作、学生展示等。观察活动群体即看活动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由个体或小组构成的群体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观察群体的活动是在观察活动个体的基础上,着重看整体学习行为,学习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或群体之间学习活动的投入状态和配合的默契情况。 活动参与的外显指标可以大致规定为学生自主学习各种资料或自由讨论的时间与全部教学时间的百分比,而内在的指标可以体现为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提升。观察学生参与情况有许多视点,比如,在活动形式上,是否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或触觉,并有利于体现个体学生的自主性和群体学生的合作性;在活动评价上,是否有利于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和促进信息反馈,增强学生自信。 策略实施的“适切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因此,活动的成效与活动的组织策略紧密相关。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活动主体保持在有组织、受调控的情况下参与,又能充分调动活动主体的积极性,让其有自由发挥的民主空间。此外,当活动受阻需要改动时,要灵活地调整,使得活动实施更加适切于当前情况。 具体来看,活动策略在实施上的适切度主要看教师和学生在体验、引导、个性等活动策略的适度表现。首先,认知活动主体要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发展,重视操作、实验、制作、调查等亲历行为的发生,协调技能操作、情感体验与思维认知发展,克服活动陷入肤浅、机械、被动、狭隘的境地,确保活动的丰富性与深度。其次,活动策略体现由内向外的引导性,即活动主体的行为是由认知思维引导与情感体验的支撑,排除表面、单纯的仪式化动作现象。再次,活动策略充分尊重兴趣、认知、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应当前情境的类型、层次、要求,允许学生的自主、自愿,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参与和优化改进。最后,活动策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便于随时调整各种情况的发生,能及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工具使用的“可行度”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必须有工具。而教学中的活动工具既指仪器、书本、电脑、投影等物质性工具,也指概念、语言、图式、符号、技术等心理性工具。信息技术背景下,物质性工具与心理性工具已进入了深度融合形态。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避开了传统教学的种种限制,催生了更多新型的教学工具,它们大多具备多功能、可持续以及灵活轻便等优点,这使得课堂的活动打破了时空地域的界限,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对活动工具的要求变得更高,在活动空间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助、资源互通的难度会变得更大。观察者在观察活动工具的使用时,主要看其可行度。首先,观察工具的准备是否充分。有许多工具需要活动前准备,有些工具需要现场产生并实施。其次,观察工具的使用时机是否合适。主要观察活动中需要变革活动结构、改变活动策略、调节互动方式,或者转变信息传输形态时,是否把握好了活动工具的引入时机。再次,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否得当。正确的操作使用能为活动开展起到重要的支撑或辅助作用。 过程推进的“平稳度” 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性(合作性)行为,这使得活动的过程要素与活动的目标、任务、主体、策略、工具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活动过程是观察视点中最重要的内容。观察活动过程须综合活动诸要素情况,观察活动的环节是否齐备、活动的衔接是否自然、活动的进度是否得当、活动的秩序是否有序等。有效的活动是有层次推进的、渐进性活动。其过程在观察者眼中表现为自然的平稳状态。在活动的设计上表现出层次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呈阶梯状分布,使间断的、琐碎的活动经验成为一个个具有逻辑的有机整体,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循环的任务阶梯,使教学层层递进。在活动的推进上表现出渐进性,活动的任务在问题驱动下自然跟进,呈环环相扣的状态,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开展实操作、真合作、深思考。此外,活动的平稳推进还应遵从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符合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解决问题积极等。
来源 | 德育部落I陈保峰(bjdybl)
声明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