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技术人才岗位现状与人才层级供需矩阵
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从业者实际总人数应为900万人至1000万人。
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全球创造230万个就业岗位。
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从业人员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技术成果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明确,对人才的竞争趋于理性,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背景的人才愈发受到重视。根据人社部的有关统计,未来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卫生部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
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岗位较为复杂,既包含技术开发、运维、测试人员,也包含懂得技术知识的市场、销售与售后服务人员。统计全部人员数量较为困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发布的报告,软件和信息服务从业人数为634.5万人。
图表 1 2019年1-8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指标,工业和信息化部
(1)在我国境内注册(港澳台地区除外),主要从事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且主营业务年收入一万元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软件企业;(2)在我国境内注册,主营业务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并有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且该收入占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3)在我国境内注册,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或其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的收入占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以上,且主营业务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根据工信部对统计范围的描述,该报告未统计基础级从业人员,原因是基础级从业人员无法构成有效的法人主体,并且从业状态不稳定。根据多家线上外包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基础级从业人员的数量至少为300万人,因此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从业者实际总人数应为900万人至1000万人。2018年以来,业内普遍认为软件和互联网行业进入低潮期。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是广告收入,而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趋缓,各行业在广告营销方面的投入也相应减少,互联网行业受到连带影响,出现产业收紧的现象。但是,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热门岗位仍然提供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薪资水平,与同属于高薪的金融行业相比,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平均薪资水平的下限更高,年薪超过30万元所需的工作年限更少。
理想的数字化转型,将是由云计算提供取之不尽的计算资源,大数据提供精准的向导,人工智能提供贴心的服务。与其他任何颠覆性技术发明一样,由此出现的更高效的机器人必然会取代部分人类工作者。但是,那些担心AI会抢走他们工作的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因为AI在取代部分人类工作的同时,也会催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根据Gartner公司发布的报告,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创造230万个就业岗位——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将被取代的工作岗位数量。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也将创造大量新的岗位,这些岗位大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与所在行业的业务知识的复合型技能。
例如,企业需要配置云部署并执行管理和监控任务,这个工作岗位就是云计算管理师,要求具备云计算的知识基础和充分了解企业所在的行业和业务情况。而云计算架构师这个岗位则更多地考虑到大局,他们监督云计算策略,包括采用计划,应用程序设计和管理;由于云计算技术不断变化,云计算架构师必须了解技术发展趋势,以保持系统有效运行。企业希望云计算架构师能够面对未来,考虑和制定长期发展的云战略,规划相应的发展路线图,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好充分准备。这个岗位需要对企业的业务、市场和核心竞争力有着充分的了解。
通过SQL与大数据平台等工具,对业务问题进行抽象分析,代码任务量不大,但是需要了解R语言,Python语言等。要求从业者能够独立清晰的识别问题、明确范围并做好分析规划和思路、熟练使用大数据平台提取数据、了解DW底层结构、对数据模型合理规划、熟练和正确应用分析方法。编写代码工作量较大,需要熟悉spark,hadoop,hive等各种大数据平台和框架。要求从业者熟悉大数据架构知识、精通大数据开发语言、可独立设计复杂数据系统、能进行可用性设计、能独立定位问题并优化、具备专业技术攻关能力、独立完成集成、系统测试并指导低级别工程师测试。负责模型开发,为决策者提供基于数据的有效建议。要求从业者能够采用科学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复杂多量的数字、符号、文字、网址、音频或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重现与认识,并能寻找新的数据洞察。数据科学家需要懂得多项技能:数据采集、数学算法、数学软件、数据分析、预测分析、市场应用、决策分析等。这些技能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数理统计学、图形设计学、人机交互学,能够担任数据科学家的人才多为复合型人才。根据各大型公司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大数据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有比较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实践经验。相比之下,云计算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更加稀缺,企业对这类技术人才的要求是来自顶尖院校,拥有出众的整体素质,并且具备技术和业务的复合能力。拓展客户,与行业客户建立长远合作,促进相关阿里云业务的良性发展;根据部门战略方向,进行相应行业的云业务拓展,能承担公司制定的KPI压力;对于客户IT需求、IDC、云计算应用,云产品等有深刻理解,能够促进客户需求与云产品的有效结合;有一定行业人脉和资源,,如政企、部委、互联网(如游戏、O2O、音视频)、物联网(车联网、工业制造、零售等),影响潜在客户进行云计算业务转型决策,争取与阿里云长期合作方向;有行业生态建设意识,在发展客户的同时培养云生态合作伙伴。支持区域业务团队针对区域市场进行售前业务拓展,包括但不限于业务和技术梳理、结合阿里巴巴产品、技术、生态优势,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带领产品和服务团队进行技术、业务验证,及项目投标技术工作;关键项目交付过程中跨团队的技术设计、管理和协调工作;为客户提供业务和技术层面的架构咨询服务,理解合作伙伴及客户的业务和功能性需求、非功能型需求、性能及可用性需求,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提供基于阿里云技术体系的架构设计方案,支持客户或合作伙伴成功的在阿里云平台上构建上层应用程序和服务;精通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架构设计方法、应用迁移方法、过程及工具;具备结构化思维习惯,至少熟悉一种架构方法论及框架,如TOGAF, ITSA, DODAF等;具备Java/Python/PHP/C/C++开发经验,熟悉JDBC,XML,Web Services 和设计模式。有Spring,Struts, Hibernate 开发框架应用经验,Tomcat 或WebLogic 等中间件技术/产品使用经验;应用SOA方法设计服务化应用,熟悉开源 ESB 或 Dubbo开源中间件技术者优先。熟悉Oracle、DB2、MySQL、PostgreSQL、NoSQL DB和Hadoop等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产品的部署、测试和迁移工作。
作者: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秘书长 初晓光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具有多种与传统领域不同的特点;
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人才层级供需矩阵,分为五个层级:探索级、前沿级、应用级、项目级、基础级;
企业、教育机构与人才呈现层级对应关系。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研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具有多种与传统领域不同的特点: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从业人员需要保持时刻学习的状态;对熟练度的要求较低,从业者的能力更多与其所具备的知识、经验相关;技术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头部企业都会采取科技主导的发展战略;互联网产品与软件产品受地域限制小,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很容易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极大市场份额,从而使公司得以迅猛发展;优秀的互联网与软件产品可以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娱乐、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基于此特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有非常强的“滚雪球”效应,领先企业具有经济优势能广泛吸纳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奠定领先的技术地位,领先技术可以迅速为企业带来利润,并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入。因此,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格外激烈,领先的企业不遗余力吸引高端人才来确保自己的技术优势,实力较差的企业则选取不同的商业模式,退出技术领域的竞争。根据企业实力,由强到弱分为五个层级:探索级、前沿级、应用级、项目级、基础级。每个层级企业的经营目标、策略与用人方案各不相同。而五个层级的企业又分别对应不同层级的高等院校,企业、教育机构与人才呈现层级对应关系。这种层级对应关系是绘制人才体系矩阵的基础。
技术人才层级供需矩阵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提出的技术人才层级供需矩阵,是数字化转型时代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具体展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争夺技术人才竞争激烈,探索级、前沿级与应用级企业都在竭尽全力招聘尽可能优秀的人才,而技术人才也会选择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企业。探索级与前沿级企业从薪酬、工作环境、学习机会、发展空间、工作成就感等方面打造吸引高端人才的条件,从而吸纳海内外名校和双一流院校最优秀的毕业生,通过培养他们成为技术研究人员,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
2020年代表企业: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代表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探索级企业的特点:对某一大类型商业模式有着近乎垄断的实力,如阿里巴巴对电商领域、腾讯对娱乐领域、华为对通信领域。产品与服务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企业的扩展,探索级企业均转型为科技主导型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在国家行业竞争力层面有重要地位。探索级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对技术人才的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需求最高,渴求复合型人才。重视校园招聘,最关注人才的潜力(学习能力、专注力、逻辑推理能力、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等),对人才已经掌握的技能关注度相对较低。探索级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企业拥有两套晋升体系,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不同的晋升路径,来保障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轻松提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拥有极佳的内部学习平台、学术交流环境;拥有完善的晋升体制,员工成长空间大;拥有色彩鲜明的企业文化。探索级企业能够为顶尖人才提供为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机会。探索级企业对高校的需求:通常创新能力的高低由人才自身的天赋、成长环境决定,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提升相对有限。因此,探索级企业最看重高校在获取生源时的筛选作用,其次是高校提供的开放、优越的学术环境。这导致探索级企业只在少数国内外顶尖院校招聘新员工,并且在进行社会招聘时也相当看重人才的学校背景。探索级企业对同层次院校提供的人才普遍感到满意,他们招收的新员工可以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很快上手工作,并普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探索级企业对应的高校拥有最好的生源与顶尖的师资,享受政府大力度的支持,有能力建设实验室对新技术进行追踪,自身也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打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而非只教会学生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探索级企业对应的人才知识面广泛,他们会主动学习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较强,独自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可以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对所学的技能灵活运用;责任心强,有团队协作意识与自我驱动力。他们对工作的衡量指标不仅局限于薪酬与福利,还看重企业的社会价值、研究环境与同事的平均素质。少数顶尖人才除物质利益之外,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或对开拓人类的知识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
2020代表企业:字节跳动、百度、拼多多;工商银行与平安集团等金融巨头的研发分公司;京东方、中芯国际、中兴通讯等国有科研企业等。前沿级企业的特点:企业在某一大门类商业模式中有很强的实力,有数项专精的技术类别。它们在各自的商业领域中有很强的盈利能力,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研发部门,但总体规模或科研专业化程度比探索级稍逊。前沿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探索级企业相似,前沿级企业对人才创新能力需求很高,渴求复合型人才,看重技术人才的成长性。民营前沿级企业对校园招聘的重视程度与社会招聘相当,国有前沿级企业更重视校园招聘。前沿级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拥有两套晋升体系保障技术人员的成长空间。企业提供的薪资、学习环境均非常具有竞争力。如字节跳动和拼多多这类超级独角兽企业为与探索级企业竞争人才,会提供行业内最高的薪资,并投入更多的招聘成本,扩大招聘规模。国有企业则通过政策福利对技术人才提供支持。前沿级企业对高校的需求:前沿级企业面临与探索级企业的人才激烈竞争,这类企业比探索级企业有更多的动力与学校进行合作。前沿级企业比探索级企业更愿意通过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提前建立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来增进人才引进效果。前沿级企业愿意放宽员工在高校背景方面的限制,校园招聘聚焦在计算机专业实力强的双一流院校。前沿级企业对应拥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实力强的双一流院校,这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拥有良好的生源与雄厚的师资,对最新技术积极地追踪并建设实验室参与科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寻求与同一层级的企业进行合作,提升教育成果。前沿级企业对应的人才潜力上限可能比探索级人才稍弱,但总体能力与探索级相当,对工作的需求与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与探索级相似。
应用级企业的特点:括团队合作、沟通、项目管控能力等。需要员工具有场景化思维方式,强调技术与行业相结合,将软件与信息服务知识融会贯通,结合不同行业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因此,大部分应用级企业的校招比率较低(不超过40%),具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是应用级企业的人才主力。应用级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在软件与互联网领域,大部分应用级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它们可能并不具有完善的岗位体系与健全的福利机制,但对于员工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部分坚持以技术为驱动力的企业则加入到与前沿级甚至探索级的人才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吸引人才,这类企业通过打造特色的企业文化来增进员工忠诚度。案例中的帆软软件有限公司是典型的代表。应用级企业对高校的需求:应用级企业普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满意度较高,但认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工作技能需要提升。他们认为毕业生掌握的专业课知识比较陈旧,难以满足工作需要,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强,可以在数月内的培训后达到上岗要求。应用级企业对应的高校以较好的一本院校为主,学校对生源有不错的筛选能力,同时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要求。这个层级的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有80%可以从事对口工作。应用级企业对应的人才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要求,期待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对职业生涯的上升空间有较高的期望。这部分人才面临的机会较多,奋斗欲望强烈,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知识,并有兴趣学习行业的新知识;在技能方面,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清晰的思路,可以协作解决问题;在能力方面,可以把知识与技能应用在恰当的位置,对待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
项目级企业的特征:企业难以建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完成客户项目作为主要盈利模式。公司运营以提高完成项目的效率为核心,重视人力成本,技术员工流动率高。典型企业为软件外包企业。项目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级企业专注于为客户解决特定的问题,需要人才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需要技术人员根据以往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项目级企业大多拥有稳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往往要求技术人员在客户处驻场并同客户的业务团队协同工作,对沟通与应变能力要求较高。项目级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多采用项目团队方式,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评估和晋升机制,员工晋升主要取决于工作成果与上级领导的主观意见。由于员工流动率较高,项目级企业通过社会招聘途径大量吸纳应届毕业生,对应聘者学历背景重视程度较低。除少数经验丰富的骨干员工外,项目级企业岗位的不可替代性往往较低。项目级企业依赖大量完成客户订单盈利,管理层重视对人力成本的控制,不会投入大量资源来进行内部培训,愿意以较低的薪资大量招聘二本、高职学历背景的员工。项目级企业对应的高校以一本院校为主,大多数企业也愿意接受二本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优秀人才。项目级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实操能力不足以立刻满足岗位要求,需要较长的适应周期。项目级企业希望高校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型技能。这部分高校的生源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有限,受政策、师资水平的限制较大,难以对新技术进行及时追踪。同时学校面临多种压力,难以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有效、严格的考察,导致部分毕业生的能力较“水”,部分毕业生没有足够的水平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项目级企业对应的技术人才的主要驱动力是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他们通过磨练工作技能的熟练度,并兼具商务或管理能力来提高自身的价值。由于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他们面临新技术时有较大的学习压力,职业生命周期较短。
基础级组织的特点:组织形态多是以少数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领头组建的工作室为主,为客户解决具体问题,或作为外包人员临时加入客户的项目团队,自身没有成型的业务模式。这类组织没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大多依赖人脉关系和第三方信息交互平台获取客户。基础级技术从业者主要来自二本与高职院校。根据调研,这些院校的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比率较低,从事开发岗位毕业生比率不足20%。基础级技术从业者有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从业的意愿,但受技能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等方面所限,无法直接参与较大型项目。他们缺乏职业规划,没有学习新技术的热情,主要的工作驱动力是提高生活水平,职业生命周期短促,在数字化转型时代面临被淘汰风险。
往期经典回顾
来源 | 产教融合资讯公众号| 职教圈(微信号:zhijiaoren)
声明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