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系思辨与实施要领
2019年4月,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谢俐副司长撰文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这是职业教育领域首次出现“三教”改革的理念。 追溯起来,“三教”是源自普通教育领域的概念,这次被重新聚焦并泛化到职业教育领域,笔者认为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于一体,是牵住改革“牛鼻子”的一项综合改革、本真改革。 “三教”的提出是一种提高教育质量的考量诉求,分别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育只有锁定这三个本真要素,并在这三个方面发力用功、做足功课,才会获得质量提升及人民满意的应得回馈。 教师、教材、教法是维系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运转结构体系,每一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逻辑构成,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说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自足系统。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人。教材又称课本(课程脚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优化反映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文本化。教法即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为实现课程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法是手段和工具层面的东西,好比桥和船,课程实施或教学任务完成必须利用这一逻辑中介,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泅渡学海、攀登书山的任务。 “三教”的作用体现为“三体”,即教师是主体,教材是载体,教法是导体。 教师的主体性指他们是主导和驾驭教学活动的人,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和评价者。具体表现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创生性,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处理教材。教师对于教材和教法而言是一种驾驭关系。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贮存知识的文本。这些知识是人类从知识宝库中经过遴选而确认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当然也包括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程序性知识和技术技能知识等,这些精选的知识以最简约和优化的方式被写入教材中,呈现为学生学习的依托和蓝本。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载体的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教法是导体,是指在教师和教材之间,必须要有一种联系的纽带或中介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材与教法对教师构成一种制约关系。教材是贯彻国家育人意图和课程标准的一种规约,是学生在校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一个主要来源,教师须予以遵循和依从;同时教材和教法又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处置教材、驾驭方法。 “三教”改革是一个整体的联动系统,但这种整体性、联动性和系统性只有找到合适的统合形式才能实现,这个形式就是课程。也就是说,“三教”因素是在课程实践中链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程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抓手和统摄机制。 (一)“三教”改革应双主体协同育人 “三教”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但对职业教育而言,单纯依赖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本位的学科教育模式,与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本质相背离。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产业与教育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认知与行动之界。具体到课程上,就是要践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是校,职业是企,校企各有局限,而这样的局限又是自身无法克服和超越的,须通过合作才能相互弥补,最终使职业教育在合作中走向完善和超越。就能力培养的目标而言,职校教师大多是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知识理论育人是他们的强项,而能力培养则是其短板和软肋,加之学校环境、资源等的局限,很难在能力培养上有所建树和出彩。这就需要引入和借助企业资源,扬企业能力培养之长,避学校能力培养之短,真正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教育课程须遵循双主体育人的互补性逻辑,推进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之间“共把方向、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共同评价、共定订单”的共育机制。这样的课程改革才是具有职教特色的类型化改革,才能彰显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特色。 (二)“三教”改革应抓好教材建设 近期,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育部也出台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这两个权威文件的发布意味着国家层面已搭建起了教材建设的“四梁八柱”,教材改革已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虽然在持续推进,但始终绩效不佳,缺乏突破。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材改革已严重拖累了课程改革,成为其发展的“后滞力”。不容忽视的还有教材编写质量的下降。一些出版单位对教材编者的资质未能严格把关,很多专业水平不高、没有编写经验的作者担任教材主编,导致很多校本教材无论在理念先进性还是在内容科学性上,都存在较严重的质量问题。 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要颠覆原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框架的编写体系,解构这种错位的路径依赖,转变到能力本位、改革创新的路径上来。 二要打破内容繁、难、偏、旧的取向。知识要凝练精简,必需、够用即可,同时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与学生的领会吸收能力相适应。内容要注意与行业要求、新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相对接,打破传统的教材建设思维与模式,改变其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相脱节的问题。教材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改变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炒冷饭”的弊端,及时反映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要对滥竽充数的教材说“不”。严把编写人员尤其是主编资质关,提高编写人员的准入门槛;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让那些真正有改革新意、创新特色的教材进入市场和学校,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保证育人质量;出版社要严把出口关,本着对教育、学生和出版市场高度负责的态度,杜绝胡编乱凑、质量低劣的教材面世,净化、优化教材生态。 (三)“三教”改革应注重方法创新 “三教”中的教法改革是课程实施的终端环节,是对教师课改真伪的检验、教学智慧的验收,要围绕“能育”和“育能”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建构基于工作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践中实施“三化”教法改革,即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任务能育化。 首先,教学任务向工作转化是职业教育能育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工作化而非学科化的方法中,人的职业能力才能经由工作任务、岗位任务的历练而培养起来。 其次,工作任务向课程转化为的是提高能育效率和质量,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大小适中的任务才具有课程价值,才适合向课程转化。 最后,课程任务能育化是依据能育目标和结果导向逻辑,衡量课程任务能否达成,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偏离能育目标或效果不好,就要调整课程任务,以追求最佳的能育效果。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经过多次拷问和转化,基本能够保证其能育本位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最终实现能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往期经典回顾 来源 | 千秋视野 | 转自职教工科教研(微信号:zjgkjy) 声明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赋能新一代,赋能新未来 | 中嘉博众集团沈阳运营中心赋能工程内训大会隆重召开
深研精教,诲人不倦 | 中嘉博众集团沈阳运营中心产品战略发展研究院开展新学年讲师试讲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启动仪式在中嘉博众集团·沈阳运营中心圆满举行
博众青创获评辽宁省众创空间绩效考核A类评价
中嘉博众集团产品战略发展研究院“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总结大会”圆满举行
职场有“薪”人|中嘉博众集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精英班云端招聘会顺利举行
中嘉博众集团与辽宁金刚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培养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沈阳博之众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会议胜利召开
“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暨庆祝建党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隆重举行
2020中嘉博众集团管理层团建活动完美收官
沈阳博之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辽宁省产教融合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