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一流治理能力”建设探讨
大学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大学组织中的实践应用,是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多元权力主体)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关于大学权力配置和行使的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安排,以及相互关系和互动过程的总和。综观国内外大学治理有关研究,对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策略、治理视角等进行了许多理论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观点,但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具体内涵和建设路径涉及不多。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对高校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一流治理能力”建设成为“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的重要命题。
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的繁荣发展,推动世界大国的崛起强大。换句话说,大学强国即是科技强国,往往也是世界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式提升的内在需求,更是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品牌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革除治理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治理能力提升的策略举措,深刻把握“一流治理能力”的核心要义,加快推进“一流治理能力”建设。
2.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没有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会有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两轮项目建设带动下,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队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也依然突出。加强高职院校“一流治理能力”建设,系统提升高职院校党的领导、法治建设、管理效能、保障机制等的整体水平,既是破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3.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加速期”,高等职业教育的 “双一流”——“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的“双高”项目建设也进入实施阶段。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在“双高”项目“1个加强”“4个打造”和“5 个提升”等 10 项改革发展规定任务中,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即是“5个提升”之一,所有项目建设学校均结合实际设置了这一子项目,将“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高水平的重要支点。与此同时,按照 5 年一个周期的考核,以及 “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建设机制,“双高”项目必将引领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高职院校“一流治理能力”建设顺应了高职教育发展潮流,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共同选择。
对于以“双高”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职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一流治理能力”应是有利于培育一流人才、形成一流专业(群)、汇聚一流师资和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和互动过程的总和。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能力:
1.一流的领导力。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领导力主要体现为学校党委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集中力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第一,办学方向引领力。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学校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立德树人相衔接、“党委领导”和“院长负责”相协调,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行政团队执行力。“校长负责”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党委的决策,最终由以校长为总指挥的行政团队来贯彻落实。可以说,“党委领导”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校长负责”的好坏,行政团队执行力影响党委领导力。
2.一流的资源整合力。全国现有高职院校1400 余所,办学空间分散,资源重复建设,造成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资源整合是必然趋势。而从高职院校来说,资源整合能力本就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一,政府资源整合力。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仍然以公办为主,都是依靠财政拨款生存的学校,但是,不同政府部门在不同资源配置中发挥不一样的作用。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从政府获取资源的多少。第二,企业资源整合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市场经济背景下,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物品,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同等条件下,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出击,掌握企业兴奋点,与企业达成利益交集点,才有可能优先获得优质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校长还应是“企业家”。第三,校友资源整合力。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高职院校的校友资源集聚的是前沿技术、一线经验、绝技绝活等。因此,高职院校应整合校友资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专业教学,同时在学生就业、顶岗实习中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
3.一流的人才培育力。人才培养是所有学校的首要职能。人才培育力是指一所学校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能力。只有培养出一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才称得上一流的高职院校。只有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培训能力才是一流的人才培育力。第一,高端人才输出力。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岗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复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人才培养工作能根据岗位素质要求适时调整。第二,高质量招生吸引力。一流的人才培养一定可以吸引一流的生源。从招生分数看,高职院校应高于普通专科学校;从学生户籍看,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比例应与全国比例相当;从留学生国籍看,应有相当大比例来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
4.一流的学术生产力。学术生产力是一所高校所有教师学术能力的总和。高职院校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组织,其根本目标也是传承、创新和发展知识。学术生产力的高低也是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优劣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学术生产力在高职院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聚集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同样具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现与发明方面的能力,他们发现发明的数量与质量是高职院校学术生产力的基础。第二,高职院校的学术生产力具有其类型教育的特征,即体现在其创造的科学知识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应用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具体说来,是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面与效益转化率。
5.一流的文化引领力。文化本位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和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文化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价值取向。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文化引领力决定学校发展方向,起着激情励志、调整心态、规范行为的作用。一流的高职院校理应具备一流的文化引领力。第一,对产业文化的融合力。职业教育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路办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打上产业的烙印。高职院校对接不同的产业办学,应该主动吸收产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培育学生产业文化认同。第二,对工匠文化的传导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天然职责。对学生进行工匠文化的教育传导,是涵养匠心、锤炼匠技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对社会文化的提升力。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提升,除了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传统职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通过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对社区文化、职场文化的正面引导与深远影响。第四,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力。高职院校扎根地方办学,特别是许多高职院校设置了与民族传统技艺相关的专业,在研究、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及文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一流的社会服务力。社会服务力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之外,为社会提供的其他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和覆盖范围的总和。第一,高端培训承载力。职业教育承担着人力资源再提升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要能够适应产业工人特别是行业企业技术前沿员工培训需求,开发出适切的培训课程,提供针对性的线上线下专业培训服务,以及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第二,科技成果转化力。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高职院校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往往通过将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专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紧密对接,实现“多赢”。第三,政府决策咨询力。相对于专门的政府研究机构及中央部属高校智库,一般隶属于地方的高职院校智库,更应发挥人才资源集中、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等特点,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各行各业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解决方案。
7.一流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流的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看其资源输出力。一是教学标准的输出。高职院校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培训标准、实训标准等,作为其他国家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同类标准得到广泛应用。二是教学资源的输出。高职院校制定的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被翻译成他国文字并应用。三是人力资源的输出。高职院校教师被广泛聘请到国外同类院校或培训机构任教,高职院校培养的大批毕业生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二,看其国际吸引力。一是高职院校成为国外留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首选”,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学生愿意到中国接受职业教育。二是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成为国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基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则、目标、主体、路径和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把“一流治理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1.打造一流党建。第一,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工作,坚持党对高职院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二,贯彻落实“四个服务”思想,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学校党的建设与其他工作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专业群为线索组建二级学院,增强院系人、财、物的统筹能力,落实院系办学主体责任。第三,完善治理能力运行机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相关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院系两级治理结构。
2.集聚一流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聚集度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力强度。第一,创新人才引入机制,确保进得来。根据高职院校办学实际需要,切实改革人事制度,摒弃“唯学历”的做法,探索名师大师举荐制,探索高技术技能人才“一事一议”引进“绿色通道”;实施高学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聘用 “弹性编制”模式,组建“共享博士”“共享技师” 团队等,探索与合作企业联合聘用职员的途径。第二,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确保用得好。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探索实行专业群校企“双带头人”制度、专业教学创新团队进阶制度、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制度、专业群内校企合作项目平台负责人轮岗制度等,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为人才成长创设空间,建设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担当有为的学术共同体,使各类专业人才各安其位、各尽其才。第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确保留得住。立足实际,在条件成熟的二级学院探索“一院一策”改革,以成果质量和服务贡献为导向,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构建人才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机制。
3.搭建一流平台。把平台建设当作人才成长的阶梯、成果孵化的摇篮、资源交换的枢纽。第一,升级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校—企— 社会”资讯互通的集团信息化平台,推进以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为原则,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的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实现集团内人才校企互聘、资源共享,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第二,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攻关、政策咨询、英才培养,同时为优秀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平台。第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依托优势专业群,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打造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应用技术和方法创新,催生一批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推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第四,建设产业学院。面向产业前沿,整合企业人才、设备、资金等资源,组建股份制等形式的产业学院,推进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等技术技能协同创新,同时为长学制学生提供研修平台。
4.构建一流体系。学校制度是学校治理的根本依据,学校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学校制度体系展开。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构建一流的执行体系。第一,构建一流专业体系。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对接产业(行业),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创新跨专业教学组织模式,培育专业群特色,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第二,构建一流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学为中心,改善薄弱环节,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主动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前沿技术,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三,构建一流教材体系。紧紧围绕“教给谁”“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一根本问题,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进入教材,着力提升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第四,构建一流管理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树立正确教师评价导向,充分激发教师的职业潜力和事业发展活力;利用“云物大智移”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智慧校园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推动办学水平可视化、教师发展可视化、学生成长可视化、管理服务精准化。
5.涵育一流文化。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第一,培育一流学术文化。在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求真、独立、合作、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优势专业(群)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厚植创新创业土壤,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打击学术造假、科研泡沫、成果虚高等不良现象,在教师聘用、考核、晋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师德为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监督与考核;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校、院两级科研评价评审机制,充分发挥德才兼备的年轻学者在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术治理环境。第二,锤炼一流行政文化。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为引领,树立一流意识、确立一流目标、执行一流标准、培育一流成果,让成就一流事业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的普遍追求和行动自觉;围绕决策、规划、执行和考核等基本执行程序,创新落实工作机制和制度,以提高决策水平,建立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培育高效的执行文化。第三,推崇一流融合文化。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的融合,促进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同类高校的合作交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
往期经典回顾
喜报 | 沈阳博之众科技有限公司入围辽宁省2020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师泽如山,微以致远|2019-2020学年度赋能之星·最具人气教师评选活动完美收官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考察小组莅临中嘉博众集团参观交流
赋能班会标准化内训会议圆满落幕
“与时俱进,创新方法”,教学观摩会圆满成功
赋能新一代,赋能新未来 | 中嘉博众集团沈阳运营中心赋能工程内训大会隆重召开
深研精教,诲人不倦 | 中嘉博众集团沈阳运营中心产品战略发展研究院开展新学年讲师试讲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启动仪式在中嘉博众集团·沈阳运营中心圆满举行
博众青创获评辽宁省众创空间绩效考核A类评价
中嘉博众集团产品战略发展研究院“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总结大会”圆满举行
职场有“薪”人|中嘉博众集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精英班云端招聘会顺利举行
中嘉博众集团与辽宁金刚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培养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沈阳博之众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会议胜利召开
“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暨庆祝建党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隆重举行
来源 | 文章选自《教育与职业》,作者:易启明 | 转自悉尼协议研究院(微信号:xnxyyjy)
声明丨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