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涌现,职教如何精准应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日前向社会联合发布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易货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等18个新职业,积极回应了我国新兴技术的应用对人才供给的战略性调整。新职业的“新”不仅在于新的职业内涵和就业岗位,还体现为新的就业形式、雇佣关系和就业心态等,以及呈现出的集中新经济领域、注重人工智能和数字虚拟技术应用、有序向服务业转移、任务碎片化、工作弹性大、兼职机会多、基于合作的自由就业方式日趋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等鲜明特征。
新职业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帮助大量“就业难”人群快速进入职场、送入生产流水一线岗位的育人观,转变为帮助年轻人获得应对未来不确定职场所必备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育人观。因此,在新职业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将面临重大现实挑战,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能力等都要进行相应调整更新。
专业设置:导向明确、衔接紧密、调适及时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是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职业学校自行确定,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或审批。该专业设置体制在聚合了国家全面统筹、管理扶放有度等优点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限制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权、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等不足。
在新职业背景下,首先,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明确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和全面服务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职业,建立与新兴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需求和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高度匹配的专业设置动态机制。
其次,职业教育要着力促进专业设置与学科体系、课程内容、企业岗位设定、行业发展趋势等紧密衔接,特别是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新阶段的精准衔接,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再其次,职业教育要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多元协同、流程优化、便捷高效的“互联网+”专业设置调适机制。鉴于新职业迭代更新日趋加快等客观情况,职业教育要强化多主体多部门协同联动、优化备案或审批流程和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缩短专业目录更新周期等,对专业设置要把握精准、更新及时,从而大大降低专业设置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
课程体系:综合素质本位的宽基础、强能力、促融通、求精准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以“三段式”为主结构,过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人为割裂了理论、实践、技术和能力的内在联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在新职业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要树立大课程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关键职业能力为本位,在国家人才定位、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建立匹配关系,全面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和水平。
在拓宽基础方面,坚持必要和适度相结合原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定位;在强化能力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促进融通方面,要有效破除课程体系内外部的体制壁垒和人为阻隔,实现内容深度衔接、体系相互支撑和效用共同赋能,在增强课程融通性的同时进一步开发融通性课程;在力求精准方面,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性,从学生需要什么和选择了什么的逻辑起点出发,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与自己成长诉求高度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
教师育人能力:构建“一体三元五翼”教师培训体系
教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形态,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生产性、职业技能提升性等本质属性,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要求也更加强调现实性和应用性,再加上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方式还存在实效性不理想等局限,一定程度上使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育人能力打了折扣。
在新职业需求引导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一体三元五翼”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
“一体”指的是面向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多维需要、面向满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调整需求的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训体系或服务平台。
“三元”指的是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和社会支撑的互动机制。政府要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适度增加教师培训有效教育投入。学校要结合校情实际和办学特色,通过挖掘资源、拓宽路径、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和完善评价等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并为教师培训提供完备的保障条件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社会(包括企业行业、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科研机构等)要深度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去,实现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多主体“跨界”协同培训。
“五翼”主要是指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育人能力的五个着力点,包括:创新发展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该培训体系各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动态、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
来源:中国教育报